top of page
作家相片luma 小編

【luma 3】出團百日前的倒數計時!

已更新:2019年11月22日

【LUMA原住民青年海外遊學計畫 | 出團三培】



攝影/呂克勝。謝謝志工黃淑姿協助撰文





  出團百日前的倒數計時!左右腦加倍輪流鍛練。「會累代表我們是正常人,但若能克服這『累』,就代表我們正在成為更好的人!」。仍為大學生或已任敎職的LUMA團員,受訓10個月以來,每月繁忙的課業、工作加上LUMA的回家作業,大家常常是一邊咬緊牙根一邊互相打氣。


  本月培訓的第一天是右腦的理性思維大爆發-獨立研究方法實作課,每位團員各以5分鐘,分別進行中英文簡報。第二天再換左腦發揮感性,排演歌唱、舞蹈。



簡報以「原住民文化和原住民學生,何者面臨較大危機」為題,無論是上台報告,或是轉換角色擔任聽眾,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觀照:


/ 一位團員運用馬斯洛(Maslow)需求理論進行論述。他認為原住民「學生」比原住民「文化」面臨較大危機,因為人在滿足了基本生理與安全需求後,才能關注更高層次的事;而文化是由人所傳承與發展。台下的另一位團員後來回應:「對欸,我怎麼沒想到!學校課堂上得到許多像需求理論這種可以使用的『刷子』,我卻沒想到可以在LUMA中拿出來『刷』一下。」




/ 難道原住民青年沒有自己想實踐的事嗎? 原住民文化一直都在,只是越來越少人「用」它,把它活出來;而傳承文化的責任,往往放在原住民青年身上。然而,從個體來看,或許他有其他的理想。我們應該尊重個人選擇,不妄加批評。





又,傳承原住民文化只能由原住民來進行?若我們同意原住民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,「那麼,」指導老師黃春木提出多元文化論的角度:「社會上的多數族群要對少數族群,有一定程度和形式的認識和理解,問題才有解決的契機。」



/「不知道大家國小時是不是都經歷過午休時間要上族語課?」我是魯凱族,弔詭的是,那時上的是排灣族語(因為只能請一名老師),而班上還有一個賽夏族,當時很不能理解:我們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學族語?因此,以前不只對族群無感,甚至到了排斥的程度。上了大學以及參加LUMA後,漸漸克服了過去害怕了解、碰觸的心境,更能面對族群帶給我的一切,也期望在介紹自己族群的時候,能有自信地展現我的文化,因為它永遠是我的一部分,不可分割。


#LUMA原住民青年海外遊學計畫台灣原聲教育協會 Vox Nativa Taiwan、慧智文教基金會、公益平台共同主辦。認識更多該計畫 https://bit.ly/2CNxEDr

27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